肿瘤

关注癌症患者的营养、癌痛及相关症状!肿瘤姑 

来源:肿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6

融媒体记者 宋箐


“一位晚期卵巢癌患者反复复发,前前后后她化疗了19次。当时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非常有限,但通过我们的积极治疗和患者的坚持配合,使患者得到了长期生存。那会儿她儿子还没结婚,现在她孙子都已经结婚了。这些年她也一直在江阴市癌症康复协会帮助其他癌症患者。” 1993年,那是江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琼教授刚从外科转入肿瘤科的第二年,她从这个肿瘤患者身上看到了勇气、坚强和希望,也坚定了她从事肿瘤事业的信心。

王琼教授

“活多久不是我的目标 我只想减轻疼痛”

“回头看看,我在肿瘤领域都干了30年了。”

1991年,王琼进入医院选择了外科,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一年后,因为医院的要求和科室的发展需要,王琼转向了肿瘤科。 “接触肿瘤科之后,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王琼说,虽然当时的医疗技术还没有现在发达,肿瘤患者总生存期很不理想,很多人都认为得了癌症等于宣判死亡,但通过我们的努力,许多患者还是能够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实现“临床治愈”,某种程度上而言也达到了治疗目的。

扎根肿瘤领域后,王琼发现,肿瘤患者癌痛发生率很高,尤其相较于省级大医院,在基层医院癌痛患者更多,因为基层医院收治的多是已经过多线治疗或大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晚期患者。

有癌痛患者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也有癌痛患者说: “活多长时间不是我的追求目标,我只想减轻疼痛。”甚至还有因疼痛而自杀的患者,这一切给了王琼很大的触动,也是她关注并下决心做好癌痛管理的原因之一。

“癌痛诊疗在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疼痛会给患者造成病情复发或病情加重的不良暗示,使患者悲观、绝望,丧失治疗信心。可以说,癌痛治疗与肿瘤治疗同样重要。”

随着癌痛规范化诊疗的推广普及,肿瘤领域像王琼这般关注癌痛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如今国内癌痛诊疗现状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将医疗用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治疗癌痛水平的标准。“世界范围内来看,2017年中国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世界排名83,亚洲19,排名还比较靠后。但相比21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的排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说明国内对于癌痛的治疗在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当前,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新增晚期肿瘤患者280万,癌痛患者占肿瘤患者的50%以上,其中1/3是中重度疼痛,虽然癌痛的规范化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对癌痛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医疗资源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碎片化和不同质,导致了癌痛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的滞后。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癌症患者中有45.8%认为经过治疗后,癌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随着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普及和推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有部分患者成为了难治性癌痛。”

“癌痛诊疗需要多方携手”

什么是难治性癌痛?过去,由于定义不清、诊断标准模糊,难治性癌痛一直是癌痛治疗的“软肋”,诊疗难度超过其他疼痛的总和。

而《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的发布解决了这些棘手问题。该共识明确了难治性癌痛的定义——由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中、重度疼痛,经过规范化药物治疗1~2周患者疼痛缓解仍不满意和(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

“难治性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关注难治性癌痛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疼痛领域的专家们也都在行动!” 王琼介绍,近几年发布的难治性癌痛相关系列共识也侧面展示了其诊疗水平的提高。

《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指出,对于难治性癌痛患者,临床上一般采用联合药物、微创介入、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治疗。其中微创介入包括自控镇痛泵技术(PCA)、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神经阻滞、神经损毁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治疗技术。

另外,由秦叔逵教授、王杰军教授、王昆教授等专家牵头编写的《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对爆发痛提出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法。

《皮下持续输注癌痛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0版)》也在原有的PCA技术基础上,突出了PCA技术的特色和皮下途径给药的独特优势。

此外,近年来国内推动建设的癌痛信息化管控体系,解决了由于癌痛治疗周期长、动态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难以安全高效管控这类患者所面临的难题,使难治性癌痛有了更好的诊疗水平。

上一篇:消化道肿瘤“贫富差距”很显著?这种“富人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