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化疗和放疗是肿瘤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在化放疗期间,医生总是嘱咐患者注意复查血常规(血象)。当患者复查完血常规,看到化验单上的上上下下的箭头是一头雾水,心里更是七上八下。拿着化验单去咨询医生,或许他们周围已经围了一堆的患者,此时心里可能更加着急。下面就为患者朋友简单的介绍一下血常规,掌握血常规的自我解读,从此不再烦扰。
血常规常规检查项目一般有20多项,主要的包括五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下三项: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1. 白细胞(成人正常值:4-10×109)
Ⅰ度降低:正常值下限-3×109
Ⅱ度降低:2-3×109
Ⅲ度降低:1-2×109
Ⅳ度降低:<1×109
2.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Ⅰ度降低:1.5-2×109
Ⅱ度降低:1-1.5×109
Ⅲ度降低:0.5-1×109
Ⅳ度降低:<0.5×10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引起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取决于使用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大剂量或高密度化疗时,如应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紫杉醇、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等)7-14天,中性粒细胞出现低谷,14-21天中性粒细胞恢复;使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阿霉素、环磷酰胺等)10-14天,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1-24天中性粒细胞恢复。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到1×109时,机体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当口腔温度>38.3℃(腋窝温度>38.1℃)或连续2小时内连续测两次口腔温度>38℃(腋窝温度>37.8℃)且中性粒细胞数<0.5×109,称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当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化疗期间,患者应每周复查1-2次血常规,检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患者在化疗后7-14天自行测量体温进行监测,如发现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症状需在当地门诊或入院进行治疗。
对于Ⅰ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特殊处理;对于Ⅱ度粒细胞减少是否使用取决于患者既往的情况及目前处于化疗后的时间而定。例如化疗后很快出现2度骨髓抑制(10天以内),尤其是既往有Ⅲ度以上粒细胞减少病史,最好使用。特殊情况,例如出现了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原则上不论粒细胞下降程度如何,最好使用升白治疗。
使用剂量:可以选择短效升白药物治疗,不同的药物使用剂量略有不同,通常为4-6ug/kg/d,如果按体重平均50kg计算,一般用300ug/d,这个用法主要针对于3~4度粒细胞减少(具体用法还得咨询专业医生)。
何时停用:对于治疗性使用,应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两次大5×109/L或白细胞总数两次超过10×109/L后停药。
部分患者使用升白针后会出现骨痛,适当的使用NASAID类药物(例如西乐葆等)可以减轻疼痛症状。
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肿瘤患者多有免疫功能受损。当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时,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应当佩戴口罩;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白细胞水平过低的患者,需要预防性隔离,每日对房间进行空气消毒。
3.★血红蛋白(Hb)
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10g/L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RBCs)数减少或血红蛋白(Hb)浓度减低,致使机体不能对周围组织细胞充分供氧的疾病。化疗和放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也是引起肿瘤相关贫血的主要原因。化疗药物及其相互联合应用能促进红系细胞凋亡,也可能造成肾脏损伤,损伤肾小管细胞导致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而引发贫血。本文主要讲解肿瘤放化疗导致的相关贫血。下表为贫血严重程度分级:
在化验单上是这一项
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纠正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当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至70g/L前,原则上不应考虑输血治疗。当血红蛋白(Hb)低于60g/L或临床急需纠正缺氧状态时可考虑输血治疗;当血红蛋白(Hb)≤100g/L时,考虑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当血红蛋白(Hb)大于120g/L时,可以停止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不建议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
上一篇:肿瘤患者贫血非小事,切勿「随意补补」就完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