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林丽珠:让肿瘤患者的生命有长度,更有宽度| 

来源:肿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7

融媒体记者景冰


从业36年,她始终专注于一件事:中西医结合和肿瘤的治疗。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她逐渐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挑战癌症的新路子。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她将肿瘤科从一个空白的科室转变为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科室。国家临床肿瘤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肿瘤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全国领先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单位中央。每年有超过 100,000 名肿瘤患者被诊断和治疗。 2020年,肿瘤中心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中国中医院最佳临床专科肿瘤科”。

她是林丽珠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药学硕士周代涵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8月19日,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广东好医生”活动中,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林丽珠教授荣获第五届“广东好医生”奖。

克服荆棘,在白纸上画蓝图

< p> 走进中医肿瘤学的大门,离不开中医大师周代涵先生。 1985年,本科没毕业的林丽珠每周都要和周老师一起去广东省中医院过夜。

在80年代中期,抗癌药物的西医治疗非常有限。除了恐惧,癌症患者也不知所措。甚至许多肿瘤学家在寻求帮助时也常常感到无助。在后续的会诊中,她看到在周教授的诊治下,很多癌症患者只靠中药就实现了长期生存。 “从那以后,我觉得中医在肿瘤的治疗上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很有挑战性。”

1986年7月,林丽珠以优异的成绩入院。结果并成为第一个。正式毕业后,他直接被分配到肿瘤科当医生。在周代涵教授的带领下,她开始筹建肿瘤科。作为科里的主力和最年轻的医生,她是掌舵的周教授最放心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1987年10月,肿瘤科正式开办。科室成立之初,等待她的不仅是繁重的办公桌和诊疗工作、简陋的诊疗环境,甚至还有同行的“歧视”:肿瘤患者不许走在同一条走廊跟他们。在他们眼里,肿瘤患者跟艾滋病患者并无二致。

开科没多久,来了一位台湾舌癌患者。在周代涵教授的指导下,林丽珠口服中药,加局部灌洗,加平阳霉素治疗。病人痊愈了。幸福的病人捐出一笔钱,成立了华拓癌症研究基金会; 1990年代初,东莞一位恶性淋巴瘤患者,因腹部巨大包块,腹部肿得像球一样来就诊。林丽珠用普通的化疗药物加中药,让患者活到了80多岁。良好的疗效换来了良好的口碑。患者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及全国各地接受治疗。

1990年代中后期,林丽珠开始接任第二肿瘤科副主任。从2002年到2007年,短短四五年时间,肿瘤科就变成了肿瘤中心。医院床位已达200张,医学教育和科研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知己知彼,辩证施治仍需“辨病”

作为全国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佼佼者,虽然地处岭南,但最的每日门诊病人来自全国各地。

这些患者中有许多人长期以来都是她的铁杆粉丝。 2010年5月,历经重重挫折被确诊为(肾)滤泡性淋巴瘤的周波,在接受化疗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第三阶段,他咳嗽,胸闷,吃不下,睡不着,发烧了。体重从125公斤迅速下降到108公斤。后来吃了中药调理,副作用明显减轻,坚持完成第4次和第5次化疗。从 2011 年 5 月至今,我一直在寻求与林丽珠教授的定期随访。他接受了中医治疗,身体状况良好。周叔说周围的人都羡慕他。在多家医院误诊和治疗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好医生。老人写了二十多封感谢信,记录了他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一点点地。在他看来,林医生“能干、直率、有爱心”;梁阿姨是做餐饮的。听说林教授病了,游遍了广州大半个地方。她执意要送她三餐,因为“没有林医生”。 ,我的命没了!”

救救无数人,把病人当春风一样温暖,让病人不远就来找她。

中医肿瘤治疗如何保证疗效?她说,“先知己知彼。”作为一名中医,林丽珠对西医和西医的了解不亚于任何专业的西医她开玩笑说:“我们老人家的学习一直很认真。”她把图书馆里关于肿瘤的中西医书籍都看了一遍,虽然当时相关书籍不多,但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书架,却为她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林丽珠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医肿瘤学家?在她看来,“中医肿瘤学家首先是肿瘤学家,而且他还需要知道这个阶段了解患者的疾病,了解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在具体应用上,根据中医治疗肿瘤的阴阳平衡、强身祛邪的总原则,从病因、病位、部位来治疗。临床疗效最大化是中医肿瘤学家必须具备的能力。”

上一篇:长期忽视的腰痛,背后竟是致命肿瘤!潜伏期长
下一篇:没有了